组建“智囊服务团”,协助当地做好火车站片区开发和群众安置;成立“委员工作站”,进驻社区、企业、单位开展现场办公,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得心应手;推行委员联系“五老”收集社情民意制度,让党委政府听到了最基层的声音……自去年3月份街镇政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罗庄区各街镇政协工作室积极探索创新,搭建特色平台,使全区140余名住街镇政协委员纷纷在新阵地上“零距离”履职,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保持上下联动,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议政建言 踏准节拍抓重点
“作为社保界的委员,上次区政协对水生态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进行视察前,我们工作室还特别组织了对辖区内视察点的前期调研,感觉与区政协上下互动配合很有必要,效果也好”,住傅庄街道的委员徐斌这样说。
促发展是各级政协的第一要务,开展政治协商是政协的首要职能,街镇政协工作室作为区政协在街道(镇)设立的日常工作机构,是新时期政协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和拓展,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履职中,各街镇政协工作室立足自身贴近基层的实际,俯下身子“深”接地气,精心选题,通过组织“小视察”、“小调研”,精确分析“鸡毛蒜皮”背后的民生难题、经济难题,对症下药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子。这些“小调研”、“小视察”与区政协组织的“大调研”、“大视察”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实现了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实事的“无缝链接、广域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区9个街镇政协工作室先后围绕美丽乡村、火车站片区开发、塌陷区治理等项目开展了16次视察,围绕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社区公园建设等内容开展了13次调研,形成并上报意见建议40多条,其中22条被区直和街镇部门吸纳采用,有力推动了有关工作的开展。
改善民生 双轮驱动出实招
2014年,同属一家企业的黄丽举、张玉静两位委员,在街道工作室的帮助下,借用企业提供的地点,成立了第一家“委员工作站”,主要接受企业群众的来访和咨询,在此过程中,他们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与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发起成立了“路边好人基金”,通过寻找路边好人,在鼓励人心向善的同时,也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引发社会反响强烈,一时间“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日渐增多,社会风气得到良好转变。
关注民生始终是政协履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街镇政协工作首先要与社区发展紧紧相扣,与群众呼声息息相应。实际工作中,住街镇政协委员一方面在街镇工作室的具体安排下,结合自身所在界别特点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技术培训、免费义诊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实践活动,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接待走访群众,或到群众家与他们促膝谈心,或深入田间地头询问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等。另一方面,通过在搭建履职平台、发放委员联系卡等,实现政协委员与群众即时互动。通过一系列爱民帮民活动,增强了政协组织的活力,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每次与群众谈心交流,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黄丽举说,只有带着感情、融入群众才能了解透基层情况,也才能提出“接地气”的建议,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创新载体 百花齐放求实效
住街镇的政协委员数量少,界别相对分散,专业性也不高,如果不加区分,所有活动都搞全员参与一刀切,天长日久难免产生厌倦疲劳,影响整体履职质量。为让委员服务中心发展真正得心应手,各街镇政协工作室积极开展工作创新,搭建适合自身的载体平台。如褚墩政协工作室建立了政协委员联系“五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制度,既帮助“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等“五老”群体发挥了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又广泛地收集了最基层的民情民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他们还立足当地文化优势,率先成立了街镇一级的政协书画室,并邀请委员和书画爱好者开展艺术创作,搭建了交流联谊的平台,丰富了褚墩作为书画文化之乡的内涵。又如傅庄政协工作室针对委员中企业家和事业单位干部多的特点,创新性的开展了政协委员“进企业、进单位、进村居”主题活动,协调帮助他们依托工作单位建立自己的工作站,联系好身边的界别群众。
自身建设 借势造势强素质
政协是一个整体,哪怕一个委员、一个环节出现松懈,都会影响人民政协的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位委员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无论是市政协开展的“岗位创优”活动,还是区政协开展的“委员示范岗”创建活动,罗庄的街镇政协工作室都能积极主动配合,从动员实施,到组织落实,再到记录考核,探索开展年度创建计划,坚持高标准评价考核,促使委员履职协调一致,推动了政协工作整体向前推进。特别是去年街镇政协工作现场观摩评比后,9个工作室都积极充分地吸收借鉴其他工作室的“好点子、好创意、好做法”,更加积极地开展政协工作创新,各项工作都逐步走向了健全完善,到目前为止,每个工作室都完成了达到了“硬件设施过硬、软件配套不软、开展活动经常、履行职能有效”的整体工作目标,不仅做到了“挂出牌子、干出样子”,而且真正让群众看到了政协的“身影”, 听到了政协的“声音”,感受到了政协的“力量”。
“委员以政协镇街工作室为履职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区政协工作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有利于委员履职活动更接地气,镇街工作室履职力量更加充实,委员履职活动更有保障,主体作用也更易发挥”,区政协主席孙建中这样介绍。街镇政协工作室在履职中立足实际,突出政协功能与社区功能的嫁接互动,在内容上找准切入点,在方法上建立支撑点,在平台上打造对接点,使政协在服务基层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