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业锁定历史新高全年有望超1266万人
今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提前完成900万人以上的全年目标。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5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66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的较低水平。
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信长星分别就社会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明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供求结构有些不匹配。”发布会上,信长星分析道,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也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不太匹配。此外,从工作角度看,也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问题。
信长星认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岗位开发,这是根本;二是要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关键是要落实好”;三是要强化就业服务,重点是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四是鼓励创业,将适时启动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此外,信长星还谈道,当今我国还存在着技术工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他说,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另一类就是技术工人常年性、普遍性的供不应求。
信长星认为,要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匹配问题,一要加强职业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二要提升在职劳动者技能,“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技能振兴计划,通过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提高工人技能和技术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们仍然要把促进就业和创业放在突出位置。”胡晓义表示,要把青年就业,包括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前,不少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会遭遇诸如性别、户籍、年龄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对此,信长星认为,在劳动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往往就会抬头。
信长星认为,现在高校毕业生逐步增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反映突出的非“985”、“211”高校不招,人为抬高了用人门槛,必须加以纠正。
信长星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彰显了党和政府反对就业歧视、维护社会公平的坚定决心。
他表示,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用人单位应当增强守法意识、理性用工;劳动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政府则要完善招人用人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