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常态化制度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走笔
联系服务群众,是我市广大干部工作中的常态。为掌握不经“过滤”、原汁原味的第一手信息,我市6700余名干部进百姓家门、下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直面群众呼声。
为扩大群众诉求渠道,我市打造起以市民热线和民情网为主体的民生服务平台,热线成为百姓的“贴心线”“暖心线”,民情网将百姓难题“一网打尽”。
为确保百姓诉求及时得到解决,我市建立起严格的跟踪督查制度,限期不办理的干部就要“挨板子”……
去年以来,我市适应群众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创新工作思路、转变理念方式,用群众工作这把“金钥匙”,将为民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满意。
干部走访常态化
百姓愿掏“心窝子”
“大爷,上月走访时您说想办老年证,这次我给您带来了。您最近身体咋样,还有啥烦心事给我说说?”近日,冯家镇机关干部郑莲来到“联户对象”冯喜举家中走访时亲切地说。
“闺女,我家隔壁老李给村里干零活,一年能挣一千多块钱,我今年六十多了,出去打工身体扛不住,就靠在家种这两亩地挣点钱。你看看能不能也帮我找点零活干干?”冯喜举问。
“今年咱村附近还有几个村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估计他们得需要帮手,下午我帮您挨个村问问。”郑莲恳切地回复。
干部与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对干部就有多亲。为让机关干部与群众能说上“掏心窝子”的话,我市去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干部常态化联系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单位联社区、干部联居民、专人联村居,15个镇、115个单位结对联系全市178个农村新型社区和21个城市社区,并将走访对象长期固定下来,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定向联系群众不少于5户、市直部门干部不少于40户、镇区干部不少于80户,6700余名干部按照“一户不漏、逐户走访”原则,共与20.3万户居民签下“结亲协议”,实现城乡居民走访全覆盖。
只有常走动,“结对”才牢固。为此,我市要求每名走访干部要与群众日常有联系、每季有互动、半年一巩固。在走访中,干部将服务联系卡发放到所联系的每家每户,所联系的居民可随时与之进行电话沟通、求助咨询、反映问题,干部要及时记录、解答或汇报给单位。干部与所联系的居民实行双向联系沟通,每季度至少一次、全年不得少于4次。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把每年5月和10月确定为全市集中走访月,按照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实行人户对应、逐户走访,确保一户不漏。
与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相伴的,是更加严格的走访要求。我市明确规定,干部入户走访不能流于形式,要按照发放一张联系卡、记好一本民情日记、赠送一本《民生手册》、发放一份民生实事宣传材料、建立一套数据库的“五个一”要求,沉下身子结民心、体民情。
真心换真情,我市干部常态化联系群众,拉近了干群距离,增加了干群感情。在去年年底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近9成镇区满意度得分提高,全市群众满意度得分呈上升趋势。
今年,我市还按照常态化理念创新包村方式,将“突击式”包村变为“定向分包”的常态化包村,各部门要长期定向分包所联系的走访村,从物资、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帮扶。
民意收集制度化
“两大平台”打开百姓“话匣子”
信息时代,我市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的途径已与时俱进地延伸到了互联网上。
去年以来,我市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资源优势,启动民情网,整合原有民生关注、网上民声、民意征集、行风热线、在线回复等板块,将网站更新为民生动态、诉求互动、为民服务等3个板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时接收、转办,并动态上传反馈问题处理情况,做到有问有答、有诉求有回复、有满意度评价,搭建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倾听民声于一体的党政部门与群众网上交流平台。
在“网络平台”之外,乳山还把对群众“一网情深”的亲民情结落实到行动上。
城区街道办环建宾馆前有一条不足4米宽的道路,由于附近门市在门口乱搭乱建,导致居民出行不便,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常发生车辆刮擦事故。市民安德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民情网留言反映了这一问题。让他没想到的是,市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在第二天就到现场进行勘察,并对其中两处乱搭乱建进行了查处。不仅如此,执法局工作人员还对路两侧商家广告牌匾设置位置不规范、货物摆放占用人行道等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路通了,心气也顺了。”一件困扰市民的事件迅速解决,让安德林深刻感受到了乳山网络问政实事求是的为民态度。
为解决一些便民电话、政务热线、服务热线不为群众所熟知,以致“热线不热”的问题,我市将原本众多的便民热线拧成了“一股绳”,在今年1月1日开通了“6512345”市民热线,实行“一个号码对外、一个中心受理、24小时服务”的运转模式,集中受理群众咨询、求助、建议、投诉等事项,实现了民生服务一线通。
目前,民情网、市民热线“两大平台”累计征集汇总群众反映问题6600多条,均已按要求进行了答复处理。
借助市民热线和民情网的民意汇集功能,我市对群众诉求从问题类型、区域分布、难热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提供参谋依据,以此打造集民意汇集、数据统计、信息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研判平台,在服务为民中逐步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保障机制长效化
限期不办要“挨板子”
群众的需求能否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需要完善的机制进行保障。
为确保群众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市委群众工作部定期汇集民情网、市民热线、群众满意度调查、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等收集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并对收集受理的诉求事项进行分类研究,按照职责分工由相关镇区、部门办理答复;对于办理难度较大、需综合协调解决的,提交至联席会议或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解决。
夏村镇邵家村、大孤山镇大史家村、乳山口镇安家村、乳山寨镇宋河村等部分群众反映村里不通公交车、出行不方便。因为涉及到的线路和车辆较多,此问题被提交至联席会议,市委市政府最终拿出公交一体化改造方案,将原来的98条城乡客运线路、11条市内公交线路整合为67条,共配置公交车268辆,目前这些村的百姓都能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
在规定时限内解决不好群众诉求的干部要“挨板子”。我市建立起严格的跟踪督查制度,对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予回复、办结的诉求事项,民生服务中心系统会自动提醒、警示;对超过2日以后仍未办理的,系统将自动向单位分管和主要领导发送短信提醒;对两次提醒仍未办结的,民生服务中心将直接转交市级领导批办和纪检监察机关跟踪督办。
为“逼”着干部想办法去讨群众的“好”,我市还把走访群众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评比表彰、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通过细化完善群众工作考核办法,由群众工作部负责,市纪委、市考核办参与,采取查看台账、入户调查、电话抽查、实地暗访等方式,对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结情况以及群众工作档案建设和信息上报情况等,实行百分制考核,建立考核台账,并将结果纳入全市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目标承诺,是我市各部门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内容。年初,每个单位都要将年度拟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等作为创新亮点工作之一,在电视、报纸、民情网等媒体上公开承诺,年终总结公布兑现承诺情况,对没有按期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同时,安排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12个单位,集中在媒体上公开整改措施,接受群众监督。
倾注感情、多和群众联系,满怀激情、多为群众着想,付出真情、多给群众办事……我市干部在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转变作风、提升效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幸福乳山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