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仁爱乳山”城市品牌之历史篇
今年,经市委、市政府充分酝酿,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我市城市品牌由“母爱乳山”提升深化为“仁爱乳山”。为在全市营造“仁爱乳山”城市品牌建设的浓厚氛围,本报今起推出解读“仁爱乳山”城市品牌系列报道,从乳山的历史、文化、民生、生态等不同角度,对“仁爱乳山”城市品牌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增强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仁爱乳山,谱写华章。翻开乳山的历史画册,从来不乏志士英豪,特别是抗战以来,这片土地上更是龙腾虎跃、风云际会,许多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不畏艰险、奋勇杀敌,奏响了一曲惊天地、壮山河的红色乐章。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千上万的乳山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留下了一个个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印记。先后发生过马石山突围战、双山突围战等重要革命事件,涌现出闻名全国的“马石山十勇士”英雄团体。胶东育儿所300多位乳娘保护抚养1000多名革命后代,涌现出红色乳娘姜明真、舍身救战士老革命母亲梁喜友、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田春烈等诸多典型,他们为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天辟地:中共牟海特别支部成立
穿越历史长河,再次翻开那段里程碑式的岁月,还是令人感慨良多,回忆无限:那是一段值得所有乳山人永远铭记和骄傲的峥嵘岁月。
乳山市的前身是牟海县,分属牟平和海阳两地。1930年,境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32年2月,海阳县北江村(现乳山市境内)人宋竹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地发展党员。1932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王心一、鲁自嘉等四人来到牟海边区,与宋竹庭取得联系,在夏村小学成立了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牟海特别支部,隶属中共山东省委。
1932年10月,牟海特支改建为牟海县委,制定了“发展组织,扩大活动”的工作方针。11月6日,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节之际,牟海县委组织了散发、张贴宣传品的活动,牟海县委遭到破坏。1932年11月,共产党员于俭斋在老鸦庄再次建立中共牟海特别支部,并任书记。至年底,已有共产党员50余名。1933年1月,中共牟平县委在归仁村成立,根据斗争需要,建立了党的武装组织游击队。是年11月至翌年11月,牟平县委两度遭到破坏、两度重建,至1934年11月,牟平县委建立了8个区委和6个直属支部,共有党员500余名,境内成为胶东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1935年,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举行了闻名胶东的“一一·四”西路暴动。1941年2月,中共胶东区委为巩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牟海县。建县后,全县人民在中共牟海县委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投降派进行了殊死斗争。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获得解放,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后方基地。
舍生取义:在艰苦斗争中打击日伪军
从1941年开始,日本对解放区发动疯狂的军事进攻,企图消灭我军主力。胶东因处于战略要地,日军对此的“扫荡”更为频繁和残酷。这一时期,乳山境内各界抗日组织和群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夺取了一个个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1942年4月6日晨,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随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领导机关驻日照庄村,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分东、西两路向日照庄包围。因敌我力量悬殊,二团决定由六连三排诱敌西上双山牵制敌人主力,二团主力保护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机关向北转移。三排长王民生立即率全排战士迎击敌人,边打边向双山撤退,准备抢占主峰与敌周旋。不料敌人已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三排腹背受敌。为了拖住敌人,三排全体指战员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激战至下午1时许,子弹打光,战士大部牺牲,受伤人员在敌人冲上山之际,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此次战斗,三排仅有2人生还,其余26人壮烈牺牲,完成了阻击任务,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领导机关安全转移。
1942年11月21日,大批日伪军合围马石山区。此时,被围在“网”内的除了牟平、海阳、栖霞等县群众近3000人外,还有八路军的零星部队、民兵。23日,日军5000人在马石山地区收“网”。正当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被围在“网”内的八路军指战员挺身而出,发起了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战。他们利用夜幕掩护,先后3次护送1000余名群众突出重围。天亮时,当再次返回包围圈组织突围时,被敌人包围。为了吸引敌人兵力,战士们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居高临下展开激战。子弹打光了,便以石块做武器,从清晨一直战斗到中午,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最后,18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而群众在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的带领掩护下,大部突围出去,避免了更大损失。
在日军“扫荡”时,我抗日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在他们的全力反击下,日军费尽心机部署的拉网合围“扫荡”最终被彻底粉碎了,日寇妄图消灭我胶东党政机关及主力部队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大爱无疆:乳母用生命呵护革命的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妇女干部也不断增多。但是,艰苦的抗战环境,使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无法带养。为保证革命军人后代健康成长,1941年冬,胶东区成立了“胶东育儿所”,地址正是在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育儿所孩子最多时300多人,分散在方圆近50公里范围的村庄里。
当时,为了隐蔽,孩子随奶母分散在各村居住,称奶母是“妈妈”。无私朴实的乳山“妈妈”们,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孩子,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革命后代的健康成长。
1942年11月,日寇对我胶东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时,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奶母们提出的口号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人在孩子在。”奶母宫元花同育儿所工作人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福永在凤凰崖一带的山上勇敢地与敌周旋。冬天山上冷得刺骨,宫元花把孩子包在自己的棉衣里,让孩子的脸紧贴着自己胸口,用身体温暖孩子,从白天坚持到黑夜,又熬过寒夜到天明。她们两个快冻僵了,而孩子在她们的怀抱里却安然无恙。等到鬼子撤退,她们把孩子安然无恙带回田家村。
1942年9月,东凤凰崖村姜明真的孩子刚满八个月,为了哺育子弟兵的孩子,她毅然给自己的孩子提前断奶,从育儿所接过刚满两个月的福星。不久,日寇“扫荡”时,她和婆婆带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到山上。为了避免哭闹暴露目标,她把自己仅10个月的孩子送到另一个山洞里,自己和婆婆看护着福星。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姜明真清楚地听到自己孩子凄惨的哭声,但她无能为力。鬼子撤走后,姜明真用颤抖的手扒开山洞,只见孩子已经奄奄一息,她的心都碎了!孩子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回家几天就离开人世……姜明真强忍着无限的悲痛,从此把全部的母爱倾注在福星身上,一直喂养福星到三岁。
在当时,把心血倾注给孩子的不止是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奶母,即使那些年迈的老人也在尽着微薄之力。东凤凰崖村奶母沙春梅抱了育儿所三个月的小春莲奶养,年迈的婆婆为了让儿媳专心带好孩子,起早贪黑把家务活全揽下。春莲五岁时,前方的父母把她接走了,沙春梅却因想念春莲而哭成了耳聋。刚强的乳山妈妈,日寇的铁蹄没有吓怕她们,反动派的枪炮没有吓怕她们,孩子们的离开却让她们流下了深情的泪水……
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历史使命,移交给乳山县。10年间,进所的孩子是“流动”的,有送来的,有接走的,累计住所孩子总数达1000多名。所有的孩子,即使在侵华日军残酷“扫荡”的颠沛流离中,也无一损失。当时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流行,而育儿所的所有孩子,无一因病夭折。当时的军政领导人,说的最多的话是:奇迹!奇迹!乳山母亲,用大爱创造了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