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表彰会议传来喜讯,我市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这是我市继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据了解,全国文化先进县是文化系统最高政府表彰,每五年一届。本次评选,山东省共有5个县(市、区)入围。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文化活市”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上档升级,使文化“软实力”一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我市合理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特别是2012年以来,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十大领域”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对母爱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创意文化、娱体演艺、影视网络、节庆会展等十大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主要措施;出台了《2013年文化产业项目推进计划》、《2014年文化产业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工作考核制度,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市把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兴增长点,努力打造文化实体项目,先后培育了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福如东海文化园、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有内涵、有潜力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华百电影广场、台依湖葡萄酒庄博览园、中国友联画院等一批具有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综合文化产业项目。
目前,全市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有3家文化企业被评为威海市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4家企业被评为威海市首批重点文化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市发挥文化关联性和渗透性强的优势,积极打造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我市打造了代表城市品牌的仁爱文化,以大乳山为代表的母爱文化,以多福山、银滩为代表的养生文化,以福如东海为代表的福地文化,以岠嵎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马石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诸多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的互动融合。
我市依托民俗文化馆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举办了文化产品交流洽谈会、十大民间文化艺人和十大非遗传承人评选、特色民俗文化节庆等系列活动,推广剪纸、镂绣、草编等非遗产品,实现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传承。同时,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意包装,开发、设计了一系列创意产品,实现核心文化与产业产品的融合。
此外,我市规划建设了融博物馆、美术馆于一体的市文博中心;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资本注入,建设了天欣民俗艺术馆、力志美术展厅等一批不同规模、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艺术馆、博物馆,通过实物、影像、纪念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乳山文化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