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娃现在放学有地方写作业了,俺们当家长的再也不用担心了!这多亏了社区的‘委员之家’!”家住滕州市龙泉街道龙泉苑社区的一位居民这样感慨。从去年开始,滕州市龙泉街道龙泉苑社区“委员之家”的几位委员利用社区“委员之家”场所开辟了一所 “四点半”课堂,将放学的孩子们集中起来,通过轮流值班的形式为他们义务辅导功课,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称赞。
重视基层基础建设,是枣庄市政协工作的重要特色。去年年初,针对市直委员和住城市社区委员缺乏活动场所和履职平台的现实问题,枣庄市政协党组研究决定选择滕州市、薛城区两个区(市),市政协经济委和科教文卫体委两个专委会作为试点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委员之家”8处。“委员之家”的建立,实现了政协工作进基层进社区的目标,密切了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委员之家”迅速成为政协委员学习培训的阵地、履行职责的平台、反映民意的桥梁、交流沟通的纽带、展示形象的窗口。鉴于“委员之家”试点工作的良好成效,今年初,枣庄市政协稳步推开“委员之家”建设工作,得到各区(市)、各专委会、各界别的积极响应。“委员之家”的建设工作已经实现由先行试点向全面推开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委员之家”62处。“委员之家”为延伸政协工作触角、拓展委员履职深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委员之家”建设,枣庄市政协印发了《关于加强‘委员之家’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其中,建设的主要内容即“五家”:把“委员之家”建设成为学习之家、民主之家、履职之家、联谊之家、温暖之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五有”:有组织、有场所、有设施、有制度、有活动。
“委员之家”成为政协委员学习交流联谊交友、通报情况知情明政、开展便民公益活动等等的重要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存在的“年委员,季常委,一年一次会,来年再相会”的问题,增进了委员间的联系交流和优势互补,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同时,“委员之家”为规范委员的考核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平台载体,为增强委员履职便利性和激发委员履职积极性畅通了渠道。
由教育界委员王胜黎,青联界委员王建国、周海玲等创建的教育体育共青团青联界别联组“委员之家”,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和委员专长,组织委员积极参与市南工业区聚艺谷建设项目的论证。委员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今年6月,又组织委员对新城区学校建设和文体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委员们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结合所长,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峄城区政协工商联、经济、农业及住峄城枣庄市政协委员界别活动联组“委员之家”,突出实效、创出特色,组织开展了“4211”活动,即每位委员年内要联系群众不少于4次,为群众做好事不少于2次,反映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不少于1次,撰写高质量的提案不少于1件。
山亭区政协结合本区实际,依托各界别活动组建立不同类型的“委员之家”,并加强跟踪督导,区政协分管副主席和委室主任分赴界别小组实地指导,及时发现创建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明确的改进意见,并抓好落实。
“‘委员之家’最为可贵之处,就是促使政协委员真正融入群众,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经常化。通过‘委员之家’这个平台,广大政协委员有了更多的联系服务群众的机会,能够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直接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离群众越近,我们履职的底气就越足、腰杆就越硬。”枣庄市政协主席邓滕生在参观全市政协“委员之家”建设现场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