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是一个“壳”,有了产业支撑,城市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基于设市晚、底子薄、资源少和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乳山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发展道路上,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体系,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区域产业的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数字直观地体现出乳山市20年产业结构之变——三次产业占比由1992年的42.2:36.8:21,调整为2012年8.45:54.48:37.07,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46.1%。
数据在变化,结构在转变,经济在转型。如今的乳山产业发展之路在风云激荡中汲取发展的信心,在凤凰涅槃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挺起了乳山市经济发展的“脊梁”。
工业突破正当时
——截至2012年底,乳山市工业已形成了拥有30多个行业、3000多种产品的产业体系,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6.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乳山工业正在酝酿着大变化,昭示着新希望。
去年6月,乳山出台工业振兴十大计划,全面吹响工业扬威奋进的号角。“我们必须抢抓工业发展机遇,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敢为人先的胆识,背水一战,力争用3至5年再造一个乳山工业。”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信心坚定地阐述着工业发展思路。
今年1至6月份,乳山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382.34亿元,同比增长15.09%,工业增加值106.58亿元,同比增长10%。
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春潮中,乳山正加快实践着“工业立市”的战略。
关键词一 项目建设
今年上半年乳山签订了22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了21个大项目,实现了过百亿产业项目建设历史性突破。
大项目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全力抓招商引资、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是推动工业振兴的重中之重。
为此,乳山市20名市级领导包镇包区域,全程参与项目谈判、建设和服务,上半年累计组织外出招商600多批次。为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乳山将产业招商部门由12个调整到22个,并面向国内外招聘13名招商顾问、招商代理和投资促进人才。
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招大引强、抢新选优的步伐,做好项目服务。一批“高、精、尖”、产业链长、规模效益好的重点工业项目竞秀乳山。
总投资20亿元、一期投资6亿元的远大可建项目,以精密电子仪器芯片、智能电器和LED节能照明设备生产为主的顶点科技……一个个重点项目串联起来,凝聚成乳山产业强市、工业振兴的中流砥柱,绘就乳山科学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关键词二 产业培育
作为乳山新材料产业的代表,佰德信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尾气处理技术达到欧IV以上排放标准的企业,客户覆盖了国内所有合资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六成产品销往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
无独有偶。威海金牌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30项专利……
这是乳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最佳注脚。为破解乳山骨干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乳山明确了加快培育金属冶炼、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安全食品六大百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前瞻性布局为未来奠基。乳山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资源整合,重点打造了以城区、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和蓝色经济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现代服务产业园、新兴产业园、城区工业园、纺织染整工业园、食品和生物科技产业园、海洋科技产业园以及八个镇级工业小区“三区八园八小区”的发展格局。以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为载体,引导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推动相关产业集约培育,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的隆起带。
六大优势产业拉动、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推动乳山县域经济实现特色发展、持续发展、链条发展、创新发展。
关键词三 创新驱动
在资源、环境、人口、土地等要素约束日紧的现实面前,“创新”也成为乳山市的战略抉择,引领着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
乳山市在科技强企计划中全面实施智力战略,连续举办了5次科技创新和资本运营大会,让企业与智力机构“联姻结亲”,建立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国家级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增强“造血功能”。据了解,目前,乳山市组建了1个省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了3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
乳山市还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建企业会诊智囊团,相继为企业开出60多个“强企健方”;设立1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1500万元科技奖励基金和1亿元的企业转贷基金;安排1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扶持资金”。
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乳山工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远航的巨轮拥有了动力更强的超级引擎。
现代农业驶上快车道
——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7.3亿元,农村经济收入37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2元,年均增长11.3%,连续9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二十年来,乳山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动现代农业链条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化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高效特色农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一 安全农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农业”已成为乳山的一块金字招牌。
当很多地方在对建立安全农业体系感觉无处下手时,乳山市早在2008年就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
按照“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隐患、百姓无担忧”的五无目标,乳山将安全管理范围由出口农产品延伸到了行政区域内农、牧、渔所有农产品,从农资源头抓起,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和问责机制。他们已建成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追溯试点单位14个,在苹果、茶叶、大姜、蓝莓、草莓等优势产业中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
如今乳山已经发展绿色无公害基地45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98个,拥有“乳山大姜”、“乳山牡蛎”、“乳山绿茶”、“乳山花生”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乳山农产品远销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2.7亿美元,其中乳山花生制品出口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香港五丰行专门在乳山设立供港苹果基地。
“我们公司一年出口700多个花生制品集装箱,每个集装箱和每包产品都贴有企业自制的条形码。”乳山华隆食品工业公司经理张文镨对记者说,“依靠这个‘身份证’倒查产品从地头到生产车间再到装箱起运所‘走’过的每个‘足迹’,时间、地点、责任人一个不落。”
关键词二产业化
乳山市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清晰而坚定: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
福喜(威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这一思路的成功范例。作为世界餐饮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等的全球供货商——这家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屠宰加工厂。在其带动下,乳山市形成集种鸡、孵化、养殖、饲料、兽药、宰杀、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式产业链,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每年带动养殖户直接增收1亿元以上。
在乳山,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远不止此一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乳山市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先后开工建设了总投资4.5亿美元的福喜农牧等数个过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引导企业开发“乳山食香”、“乳山食甜”、“乳山食鲜”等系列健康养生食品。
目前乳山市有涉农企业300多家,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95个,辐射带动农民超过10万户。形成了以福喜公司为龙头的肉鸡产业链,以华隆食品等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以吉利食品为龙头的大姜产业链,以乳东牡蛎等为龙头的牡蛎产业链,以安图旺民长富为龙头的蓝莓产业链和以正华农林等为龙头的绿茶产业链。
一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激活了农业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之路。
关键词三 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
今年,乳山市乳山寨镇草莓种植户邵长新特别高兴,他家的3个草莓大棚,一季下来,算算产销量至少赚了10万元。其中在草莓采摘的高峰期,一天就能赚7000块。
邵长新只是乳山市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代表。近年来,乳山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统筹全市农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基础。
乳山大力发展以苹果、大姜、花生为主体的传统型产业,聚力突破以牡蛎、肉鸡为主导的潜力型产业,着力培育以茶叶、蓝莓、草莓为代表的高效型产业。并按照“特色+规模”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保证承包权、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对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给予奖补。
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顺利对接,乳山在农户和市场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股份合作、能人领办、民办官助、企业联合、嫁接互补等形式,乳山共发展茶叶、苹果、草莓等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95个,其中省级合作社2家,威海市级11家,辐射带动农民超过10万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产业释放活力
——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旅游业,打造“母爱乳山、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新经济增长点;把健康养生产业作为房产转型的重要方向,形成四种健康养生模式。
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繁荣的光辉历程也正是乳山快步发展、迅速崛起的最好见证。
尤其是近年来,乳山市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43亿元,同比增长14.8%,占GDP的比重达到37.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32%,拉动经济增长5.23个百分点。
关键词一旅游产业
乳山提出,用3至5年,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实现目标,必须克服景区建设、贡献份额、配套服务的发展“短板”。
直击短板,乳山旅游提升“十大工程”应运而生——以规划提升、产品锻造、服务升级、品牌创树、生态优化、营销创新、模式突破、海上拓展、商品开发、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全面解决乳山市旅游发展中面临的规划层次不高、景区定位雷同、文化内涵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难题,在“差异定位、互补发展”中实现旅游产业转型。
乳山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旅游提升的第一要务,着力在旅游项目引进和开发提速上下工夫。他们超前搞好包装策划、精心组织对外推介——总投资8亿元的北斗湾水上乐园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高层次项目,在优质服务的感召下,相继落户。
实现“过路式旅游”向“目的地式旅游”根本转变,除了要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更要有与之配套的完善服务体系。乳山坚持“先通路、后开发,先交通、后旅游”的指导方针,建成了“五纵五横一环”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多位一体,旅游专线车、直通车、自驾车多向并进的旅游输入格局。
产业的内涵式升级,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乳山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9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关键词二文化产业
在大力推动工业振兴的同时,乳山市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文化建设。“用智慧和眼光在科学发展的底色上涂抹生动醒目的文化亮色。”高书良说,乳山繁荣文化事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以母爱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重点的“十大领域”文化产业发展全新蓝图,在乳山应运而生。
乳山先后开工建设了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岠嵎山风景区、福如东海文化园、多福山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先后荣获“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等称号。
母爱文化,是乳山的“文化根基”。依托母爱文化资源,乳山加快构建母爱文化产业链,重点发影视文化产业。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母爱宫;银滩规划母爱文化主题社区;乳山籍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剧本《雾锁寒冬》将被拍成电视剧;反映胶东育儿所真实历史故事的《乳娘》将被拍成电影。
在“文化活市”的摸索中,乳山人意识到,文化“软实力”要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必须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此,乳山着力培育了养生文化产业板块、倾力打造了休闲文化品牌和积极开发了文化创意产业。
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热带雨林休闲谷;依托金牛谷农业生态观光园、正华农林科技示范园等,开发培育“开心农场”、“农家乐”、“茶园采摘”等体验式文化项目;依托老胶东古玩字画城,建设“创意乳山产业园”。母爱乳山,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踏实求进。
关键词三健康养生产业
曾经,乳山凭借良好的环境优势,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吸引了全国的购房者前来银滩置业。近年来,银滩的房地产业却成为乳山的一块“心病”。
房地产转型刻不容缓。依托“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乳山“反弹琵琶”,把健康养生产业作为房产转型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健康养生项目,短时间内形成专业机构养老、社区养生养老、居家养生养老、医疗机构康复养生等四种健康养生模式。
为把闲置房屋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乳山引导开发企业引进专业养生养老机构,采取整栋返租、统一改造,与专业酒店管理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物业服务公司联合经营,挖掘房产的二次利用价值,目前已引进了福星、太阳城、爱之源、万通、途家网等大型专业养生养老机构,建成了万通百合老年公寓、福星老年公寓、平远国际城、鑫明国际等养生养老社区,预计三年内专业养生养老机构将达到10家,总体床位破1万张。
房地产开发不是“一锤子买卖”,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乳山提出“做优增量”。他们严控单一功能的普通住宅项目,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在售、在建楼盘进行改造,完善社区会所、医疗中心、配餐中心、护理机构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生养老社区和康复养老医疗机构。
健康养生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乳山积极推进其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结合健康养生产业需求,引导企业加强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培育保健药品、医疗保健器材、养生家具用品等关联产业;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优势,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加快培育健康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建设了天润温泉、小汤温泉等项目……
伴随着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脚步,乳山奋力突破、转型跨越,迈开了打造养生福地、建设宜居乳山的新步伐。
乳山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正在新的航道中疾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