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村民的贴心人
——记市政协委员、诸往镇于家圈村党支部书记于福德
在诸往镇于家圈村,提起于福德来,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是市政协委员、诸往镇于家圈村党支部书记。于福德从2011年上任以来,于家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被村民公认为为农民服务的好支书。于福德说:“这些年来一直把‘做村民的贴心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工作难度大、面临问题多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改善环境 百姓称道
2011年10月,年仅36岁的于福德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于家圈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同时,于福德还有另一个身份——威海才胜德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在外拼搏多年,致富后的他没有忘记家乡,毅然回到村里带领全村人致富。“人活着不光是为了挣钱。我回来就是想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共同致富。”于福德说。当时,他在威海市区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一边是自家的生意,一边是琐事缠身的村干部,在外人看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于福德却铁了心要把家乡建设的重担挑起来。
“我小时候,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我的父母种了很多亩地,十分辛苦。我能体会到村民们从土里刨金的不容易。一旦我有这个能力,我就想尽力帮村民致富。”于福德说。
如果不是回村,于福德的公司可能会经营得更好,生活也会从容。但在村党委的信任、村民的拥护下,重情重义的于福德下了决心:“村里工作不搞好,集体经济不上去,农民兄弟不富裕,我就不够义气。”2年以来,于福德不但自掏腰包,打通了主街道、修建健身广场、修砌拦河坝、漫水桥,并对村路进行水泥硬化,还建起了于家圈社区,里面设施一应俱全。现在,于家圈村民逢人就讲“村民环境改善了,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于福德是我们的好干部。”
“私款公用” 情暖民心
在于家圈村村民的心目中,于福德不仅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更是一个处处关心村民的“善心人”。上任之初,看到村民中腰酸腿痛的很多,于福德便从威海市中医院专门请来了医生为村民治疗。村民于天山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村民们排着很长的队在等待治疗,由于人太多,带来的药物不够,于福德又急忙开车赶到乳山市区买来药物。那一次,他为村民们治病花了两万余元。
村民中有谁患了重病,于福德都会及时去看望,送去慰问金和祝福;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于福德也会送上500元钱为孩子买些上学要用的物品……只要是村里的事,他都放在心上。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于福德更是时常慰问,确保他们的生活有保障。年过七旬的老人王秀芝是位“空巢老人”,冬天取暖成了困扰老人的大问题。去年,于福德安排村里党员为老人送去了柴禾,老人感动地说:“有这样贴心的好干部,真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福气!”
每逢中秋节、过年,于福德都会自掏腰包,给村民们发放过节物品。这两年来,究竟有多少“私款公用”,于福德自己也记不清。真心的付出,换来村民们的真心拥护,上任一年后,于福德又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理清思路 搞活经济
于福德越来越感到,仅靠自己的资助解决不了问题,要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于家圈村是一个山区村,坡地居多,村里180余户村民都靠种地、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考虑到村里实际,于福德上任后便组织部分村民到崖子镇参观学习果业发展经验,并在村里规划种植了苹果、猕猴桃、金银花,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眼下,于家圈村又规划了30余亩土地,用于发展蔬菜大棚。“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建设了,总共要建十个蔬菜大棚。”于福德说,等到全村的蔬菜大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将成立专业合作社,给超市直供蔬菜。
履职尽责 谏言献策
作为市政协委员,于福德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要成为村民的“贴心人”,还要积极参政、议政,为百姓的利益出谋划策。自当选政协委员以来,于福德紧紧围绕百姓关注的农资、城建、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下一步按照于福德的设想,未来几年里,于家圈村将大力发展苹果、猕猴桃、金银花种植。此外,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积极扩大对外招商引资,争取把于家圈村建成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协委员就是要深入基层,多听取群众意见,多进行实地调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对于如何履行好政协委员这一职责的提问,于福德以最平实的语言作了回答。